幹細胞外泌體

幹細胞外泌體

我們可以將它想像成「幹細胞吹吐出來的泡泡」,它的大小僅有奈米等級,
是細胞用來和外界溝通的一種工具,過去被視為細胞代謝的廢棄物。
國衛院研究團隊在觀察幹細胞的培養過程中發現,
幹細胞吐出的外泌體並不是「垃圾」,其細胞膜裡頭有許多蛋白、
核酸等活性再生物質,能修復不正常細胞的缺失功能,
更有「將非幹細胞轉換成幹細胞」的能力。
可擷取自間質幹細胞 並有諸多優勢

「幹細胞外泌體」可從人體骨髓、脂肪中的間質幹細胞擷取,目前已知它有以下優勢:
〈1〉、外泌小體在心血管疾病作為治療作 :
生物相容性較高、 不產生免疫反應、不致癌,
其次他們較細胞結構穩定、可以循環全身、
跨越腦血障礙、與其他治療同時進行,有助於長期保存。

〈2〉負責細胞傳令,達到修復再生:
外泌體的最大功能之一,就是擔任細胞和細胞之間「傳令兵」的角色。
例如當皮膚細胞出現異常情形時,幹細胞會釋出外泌體,
傳達需要救援的訊息給其他細胞,讓健康的細胞幫忙修復與再生。

〈3〉能夠製劑保存,避免相關風險:
相較於幹細胞培養及保存不易、須手術植入,且植入後無法控制生長風險、
有形成腫瘤的疑慮,幹細胞外泌體則可以製劑保存,以注射方式打進血液,
就能被人體利用。此外,外泌體不含細胞,不會在人體內增生、造成排斥,
也不會形成腫瘤,也是一大優勢。

相關研究成果
國衛院的這系列研究結果,相繼在2019、2020年發表於
國際再生醫學權威期刊《幹細胞轉化醫學》(STEM CELLS Translational Medicine)上,
不僅獲得國外媒體專欄報導,也已經取得中華民國專利,
同步申請美國、英國、日本專利,可謂台灣之光。目前,
這些研究成果僅限於治療神經相關疾病,包含治療退化性疾病、
組織或器官損傷、神經退化性疾病、腦與脊髓創傷、中風,以及學習障礙、
巴金森氏症、心肌梗塞、肌肉萎縮症等疾病,都有機會利用幹細胞外泌體來治療。
展望未來,若幹細胞外泌體要進一步應用於臨床,則有賴於國內法規有更詳盡的規範,
也期待相關產業的通力合作,讓如此珍貴的技術發揚光大,為台灣醫療帶來更美好的未來

 

參考資料

https://www.dr-beauty.net/post-view.php?ID=2013

《國衛院電子報》第849期 研究發展
《李岳倫癌症科學研究室- AYL’s view on Cancer/Scientific Research@Dr.alanylee》〈「垃圾」變「黃金」!?—細胞藉由外泌體排除有害物質來維持細胞內的恆定〉
https://www.tsoc.org.tw/upload/journal/2/20190531/02-%E9%86%AB%E5%AD%B8%E6%95%99%E8%82%B2-1-11.pdf